2015年5月12日

一個上海女孩眼中的台灣:不是年輕人太草莓,是台灣不夠窮



最近常聽到一種說法:「台灣年輕人是羊,大陸年輕人是狼」,以此來形容台灣新一代缺乏競爭力總有一天會被吃掉。這聽起來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形容,但我細想了一下,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

大陸年輕人因生活所迫,每日奔波只為了能存活。台灣年輕人所追求的早已超越生存權,他們想要的是更好的生活。一個求生存,一個求安逸。把他們放在一起比,比誰的狼性多一些,這還需要比嗎?(冏)

依我看來,台灣人不是羊,大陸人也不是狼,我們都是狗。狗是從野生狼類馴化而來,無論人類如何調教,狼性依然存在。紅貴賓是狗,藏獒也是狗,可攻擊力與防禦力卻完全不是同一個等級(給紅貴賓套上鋼鐵人裝備也無用啊!)。當紅貴賓還是當藏獒、自身狼性究竟存在多少,主要還是取決於生存環境如何。

大陸人口太多資源太少,在僧多粥少的狀況下,年輕人不拼搏無法生存下去。儘管大陸這些年來經濟如小飛俠一般高飛不降,關於土豪與富二代的傳奇故事不斷,可窮人家的孩子依然是占多數,只是他們上不了媒體得不到關注。這些窮孩子帶著全家人的希望與僅有的盤纏來到大城市闖蕩,環境不允許他們沒有狼性。

在安穩生活與父母保護下長大的孩子,注定狼性會蕩然無存,因為他們不需廝殺也能繼續過日子。大陸一線城市的孩子,企圖心還不如台灣呢。就拿咱們上海來說吧,拼死拼活打天下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完了,老鄉們又要追著我跑了)。大陸不能實行全國統一高考,更不能取消地域保護機制,不然一線城市的孩子會完蛋。

「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這是我某上海好友的名言,實則也道出了人性。人類就是天生惰性滿滿的生物(茶)。古人說得好:「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不是台灣年輕人太柔弱,是台灣不夠窮。要台灣人放下「溫良恭謙讓」,跟著大陸孩子一起摔破罐子殺個你死我活,前提必須是要讓大家窮到餓肚子。

整天對著年輕人喊:「你要努力向上,要充滿狼性,不然會被吃掉連根羊毛都不剩」,根本無濟於事,起不了警惕作用。就如同我爹娘從小以非洲孩子沒飯吃要我愛惜食物,一樣沒有用。我並不生活在非洲,無法體會那樣的生活。

美國某娛樂台有一個熱門節目,記錄了富二三四五代們舉辦十六歲慶生宴,何等奢侈何等囂張。觀眾們看得牙癢癢,巴不得把這群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錢財得來不易的小屁孩丟去非洲體驗一下貧窮的滋味。不久之後,此電視台實現了觀眾的願望。

富二三四五代們在新節目中打扮得光鮮亮麗坐著專機興奮極了,他們以為是爹媽要把他們送往好地方狂歡去。專機在非洲某小國降落的那一剎那,富二三四五代們哭得稀裡嘩啦哭喊著要回家,那一幕看得我好歡樂(大笑)。此後他們不再是王子也不是公主,開始過著非洲人民的生活。有了上頓沒下頓、步行數里挑水、動手蓋房子、養豬又養牛日日皆辛苦。

雖然這段苦日子維持的時間不長,卻改變了他們的一生。當他們再度回到溫室中,不再是傲慢嬌貴的小花朵,因他們知道所有的一切得來不易。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會懂,這也是為何我們要走出國門,去世界各地瞧一瞧。

去年週刊做兩岸職場人企圖心大調查,調查結果是台灣人大敗。問卷中有一個問題:「公司有一個任務,完成了,可以升官並加薪20%;如果搞砸了,會被解雇。你會爭取這個機會嗎?」台灣人答「非常有意願」者有13.6%,大陸人有31.8%。接著社會輿論都跟著喊:「瞧,台灣人競爭力多弱啊!被吃掉活該!」可這些人沒有明白一點,問卷中的所有答案都與現實生活以及自身價值觀息息相關。大陸人過去貧窮了太久,深刻了解到金錢物質的重要性。只要能賺錢,甚麼都願意嘗試。可台灣人卻不是,社會長期提供的充足養分讓他們有機會去思考賺錢以外的事,例如生活品質、公平正義、與家人相處時間等等。

不是台灣人不願意去拼,而是去爭奪的背後他們必須做出某些犧牲。擁有越多的人越是會左顧右盼,恐懼感容易戰勝企圖心。他們會害怕失敗,怕無法繼續提供家人目前所擁有的安逸生活;他們會害怕分離,怕年老後會悔恨當年與家人相處的歲月太少;他們會害怕改變,萬一日子沒有變好只有變壞...

咱們大陸有一句話:「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用這句話來形容現今的狀況,再適合不過。大陸人是光腳的那位,台灣人是穿鞋的那位。台灣年輕人要想贏,不要靠蠻力與所謂的「狼性」,因為狼性的最大來源是對活下去的渴望(你如果原本已經活得好好的,這份渴望是要從何而來?)。

要求台灣年輕人擁有與大陸人相對的狼性,實在強人所難。台灣人有自己的優勢,例如見識廣、發展早、國際觀比別人多一些。在大陸年輕人尚未完全超越的當下(被少數人超越也無需氣憤),把握每一分鐘爭取拉大差距。靠優勢才是硬道理。



文章分享出處: 作者簡介_凡槿

一個生在上海,以紐約為家,但肉體裡每個細胞都充滿台味的高齡小妹。以廣告人身份走跳江湖,每到週末會變身創意美學教育家為培育國家下一代盡心(笑)。生命離不開設計、廣告與八卦。

2014年10月14日

好書分享: 情緒OK繃:日常心理創傷急救方

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遇過上千次失敗,未來人生裡,還有更多類似的經驗 等著我們。失敗是如此稀鬆平常,所以區別你我的不是失敗,而是我們因應失敗的方式。當我們觀察比一般人更常面臨失敗的嬰幼兒時,那種差異特別明顯。嘗試、 失敗、再嘗試,是嬰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幸好,嬰幼兒通常都很固執堅定,否則我們永遠也學不會走路、說話,或是任何事情。不過,他們因應失敗的方式也因人 而異,而且差異極大。

想像4名嬰幼兒玩弄相同的小丑箱。為了打開箱子,讓裡面的可愛玩具熊彈出 來,他們需要把箱子旁的一個大按鈕滑向左邊。他們知道那個按鈕是關鍵,但滑動按鈕是個複雜的技巧。一號小孩拉動按鈕,箱子不動,她又猛力按壓按鈕,箱子滾 了出去,她把手伸向前,但還是碰不到箱子,於是轉身開始玩起自己的尿布。2號小孩玩弄按鈕一陣子後,發現箱子都沒動靜,他往後退,瞪著那箱子,下唇顫動, 不再進一步嘗試。3號小孩試圖用蠻力扳開箱子的頂部,接著拉動按鈕,還是沒動靜,她不氣餒,繼續嘗試,10分鐘後,她成功了!她滑動按鈕,上面的彈簧彈 開,小熊吱一聲彈了出來,她開心地尖叫,把小熊塞回箱子裡,重試一次。4號小孩看到3號小孩打開箱子,脹紅了臉,以拳頭搥打他的箱子,哭了起來。

成年後遇到失敗時,我們的反應也很類似。失敗可能讓我們覺得目標遙不可 及,讓我們太快放棄(像1號小孩看到箱子滾開後的反應)。有些人失敗後太過喪志,畏縮起來,變得被動無助(像2號小孩那樣放棄)。有些人失敗後繼續嘗試, 直到成功為止(像3號小孩)。有些人失敗後壓力太大,非常在意,無法冷靜思考(像4號小孩那樣哭了起來)。
有些人對失敗能處理得很好,但多數人拙於因應。失敗總是令人難過失望,但只要我們坦然面對,知道下次該如何改變作法,堅持追求目標,失敗也可以是教育與成長的經驗。只不過,就像我們日常遭受的許多心理創傷一樣,忽略失敗帶來的傷痛,可能會讓情況更加惡化,甚至急轉直下。 

心理創傷徵狀
失敗就像情緒得了感冒,我們都碰過,都覺得不好受。感冒後,當我們改變活 動(休息、喝熱飲、穿暖一點兒),通常都會復原。但如果我們對感冒置之不理,病情可能會惡化,甚至併發肺炎。我們遇到失敗時,也面臨同樣風險,但極少人知 道心理上也需要採取類似休息、喝熱飲、穿暖一點兒的作法。所以,很多人因失敗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傷害,嚴重時對我們情感的傷害,可能遠大於原始事件的影響。

失敗會造成三種心理創傷,需要適時採用情緒急救方。失敗破壞我們的自尊,讓我們對自己的技巧和能力,做出錯誤與扭曲的評斷,消磨我們的信心、動機和樂觀,讓我們感到困頓無助。失敗也可能引發無意識的壓力和恐懼,導致我們在無意間,破壞了未來的努力成果。
當失敗的事特別重要或有特殊意義時,置之不理可能會衍生其他心理併發症,例如羞愧、無助,甚至是憂鬱症。所以,原本只是小小的情緒性感冒這種單一失敗事件,可能會演變成心理性的肺炎,破壞整體的身心運作及心理健康。




...............  全文請見: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8476

 書名:《情緒OK繃:日常心理創傷急救方》
Emotional First Aid
作者: 蓋.溫奇 Guy Winch Ph D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4/07/02

一位樂觀心理人對未來網路社會的想像【聯合報 2014/03/19 】

 

〈時代之眼〉網路心理學未來篇
過去得到老師獎賞的那些乖乖模範學生,將被認為大腦有所缺失才無法應付多軌學習的環境,過去在教室十分專心的那種小孩將有新的精神疾病診斷,暫且命名為「注意力固著症」……


老師、教室、學校將會絕跡   (預測三)

老師將會絕跡,甚至教室和學校都會絕跡。現在在教室進行的教育,早已經跟不上下一代的人類了。新人類他們在嬰 兒時期,在還只會爬行時候,就開始透過iPad的遊戲程式來學習。他們的大腦隨著4G、5G、6G帶來的速度,在多視窗環境下,每一個人都可以開發出一心 多用的本能,單一老師的教學再也趕不上他們吸收的速度。如果老師要不失業,勢必要允許學生可以在教室聽課時同時上電腦、玩手機、或吃雞腿;或是講台上同時 進行著三堂課,才能滿足下一代的神經細胞的高速結構。



虛擬和現實越來越不可分    (預測六)
預測六:虛擬和現實越來越不可分,兩者的距離也就越來越近。缺乏創造力,因為現實生活就是想像的延伸,再也不會缺乏創造力所需要的想像力了。
在人類的歷史裡,對於未來的預測總是被視為荒謬無稽的。然而,那些被視為真理的,所謂有科學根據的東西,難道就不荒謬嗎?17世紀的科學家,許多言之鑿鑿的真理,如今聽起來像是不可思議的迷信;誰知道現在的科學,一百年後看起來會不會也是很荒謬的?



全文請見: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504449


2014年10月13日

袁巧玲:原來亞斯伯格症的人看到的和我不一樣 (親子雜誌)

有一群人,說話怪怪的,不懂人情事故,不會察顏觀色,常被排擠,不得人緣,對某些事物特別喜愛與執著,大部分的時間都跟自己相處,因為只有在自己的世界裏才不用戰戰兢兢!


見樹不見林的社交特質
近 年來,亞斯伯格症這個名詞已經廣為人知,但大部分的人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時甚至直接把亞斯伯格跟「白目」劃上等號,對這群來自外星球的孩子而言 著實有失公平,從教學經驗中赫然發現:原來亞斯的孩子看到的真的和我們不一樣!面對同一件事物,我們就像在說兩個沒有交集的故事一樣,難怪老是會雞同鴨 講!
有一個孩子來我們中心上了一陣子的課,理當跟每個老師都很熟了,有一天,突然看著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老師問:「你是誰?」全場的人都被他 搞得一頭霧水,深究原因之後才發現,原來他認老師的方式是認頭髮和衣服。那天,原本常把頭髮紮成馬尾的老師心血來潮把頭髮放下來了,他就認不得了。這樣看 來,亞斯的孩子對於搜尋訊息的重點和我們真的很不一樣。
另一個孩子在情境下的情緒表達有困難,所以我們預備了許多情境的圖片,詢問他圖片中 的人是怎樣的心情以及成因。其中一張圖片裏有兩個老師,一個老師面前擺了兩大盤的食物,以雙手護著,另一個老師面前什麼都沒有,而且在哭泣,我指著那位在 哭泣的老師問道:他的心情怎麼樣?亞斯的孩子回答:「很難過。」心裏正為他正確的回答暗自竊喜,接著問道:「那他為什麼很難過呢?」只聽見亞斯的孩子天真 地回答說:「因為老師的眼鏡掉了!」這下換我跌破眼鏡了,這天外一筆是從哪裏飛來的呢?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情境中在哭泣的老師平時都戴著眼鏡,當時為了 拍出哭泣的樣子,刻意把眼鏡拿掉。一般人看到這張圖片,會忽略這個細節,可是對亞斯的孩子來說,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老師甚至應該為了這件事而哭泣。這個 回答再一次突顯了亞斯的孩子在社交訊息的搜尋上,有見樹不見林的特質。


全文請見: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168&page=1


翻轉不只改變教育,也可能翻轉學生命運
「在教室上課看老師寫黑板,覺得很無聊」、「上課聽完後過一天,又忘記了」這些孩子的心聲,或許也曾是我們求學時期共同有過的難題。面對填鴨式教育,有越 來越多老師選擇放棄,取而代之的是掀動課堂的改造,陳信成老師:「如果老師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去做改變,我覺得那才是學生的福氣」

影音請見: http://www.parenting.com.tw/video/movieTopic.action?id=5061173

2014年10月2日

父母與親子的相處之道:多陪伴、少責備


為人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像是回到過去,再經歷種種兒時的情緒,修補自己的童年。過程中,我們學習「理解、諒解、和解」。

在親子關係裡面,總要留些空間給彼此,才有美感。親子關係,是一種從沒有距離,到漸漸拉遠的過程。
多數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不同時期的變化,父母和詩長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比例,會從孩子的全部,慢慢演變成被同儕或伴侶取代。因此,長輩/父母放手的節奏有無跟上孩子的內在變話,會明顯地影響關係。
現今社會給家庭的壓力太沈重,也許能夠和諧兼顧事業與家庭的父母的人數變少了。社會氣氛鼓勵消費、出國旅遊、電子產品、線上遊戲等,用金錢定義何謂快樂的生活,廣告商品越來越貴,但實質薪資超過十五年沒有成長,家庭負擔加重,因物慾產生的家庭問題與日俱增。
  • 約二成台灣孩子,為了上網與玩遊戲、交友的時間,跟父母產生爭執,
  • 年輕人崇尚高價的消費品,不盤算自己或父母能承受的負擔。
  • 男女相處不合,以暴力解決的比率上升、離婚率不斷飆升。
  •  媒體為搶收視率,負面新聞的播放。媒體名嘴的用詞極端,孩子有樣學樣。
  • 教育方式不斷改革,但補習、才藝只增不減。大人忙接送,小孩忙打轉,要求愈來愈多,親子溝通時間愈來愈少,還有3C產品湊一角,讓家人間低頭不語。

 值得投資的家庭幸福經濟學:父母行程少一點,幸福氣氛多一點


  以上內容為  書名「與自己和好」   作者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之閱後筆記整理。2014 年10月 2日

2014年9月17日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主講人:游乾桂 地點:國語日報社


(一)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 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 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二)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 和創造力)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 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 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 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三)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四)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五)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隋文帝至清乾 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 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六)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 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 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 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 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 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 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 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 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七)不要忘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 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 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 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八)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 「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 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 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 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 (會為別人想)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 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2014年9月13日

美入學考滿分 在台被當問題學生 (天下雜誌)




一個SAT滿分、會寫小說、會作曲,將來有望進入美國NASA的學生,為什麼無法被台灣所教、為台灣所用?

「我要念天文!我想要去NASA!」問起未來志願,林秉儀的回答沒有半點猶豫。

眼前這個勇於作夢的孩子,是南科實驗中學雙語部高二的學生,今年初報考美國主要大學入學測驗之一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拿到滿2,400分的好成績。

能在數學、批判性閱讀與寫作三個單元,都拿到800分滿分,不是件簡單的事,機率是萬分之2。

SAT滿分,沒有速成,沒有補習,而是長期大量閱讀英文小說的結果。嗜書如命的她,最高紀錄是暑假每天一本300多頁的英文小說。

只是這樣的孩子,在台灣的受教過程,充滿了挫折,也讓母親黃佩玉「不知流了多少的淚」。

拖著塞滿英文書、筆記、文具,重達20公斤的行李箱,和無論氣溫高低,都穿短袖短褲,是林秉儀在學校裡的正字標記。她知不知道,自己可能是同學眼中的「怪咖」?

「她知道,但她不在乎,她只願意把時間精力花在她感興趣的事情上面,」黃佩玉的語氣裡,帶著幾許複雜情緒。

小時候,母親指著路燈說了一句 「月亮燈」,觸發林秉儀對宇宙的興趣,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天文、未知、未來,相關的知識和書籍,她像書蟲般啃得廢寢忘食。

台、美教育「實驗」大不同

在要求每個人最好不要跟別人不一樣,最好不要發問的學校文化裡,讓有意見一定要講出來的林秉儀,像個一天到晚找碴的問題學生。

被視為「沒管好小孩」的爸媽,被學校和老師一次又一次約談。「我沒有選擇,只能離開,」在林秉儀小學二年級時,黃佩玉帶著孩子赴美。

她為孩子找到加州大學實驗小學(UCLA LAB School),不用課本、沒有考試、不排名次,按照學生個人的興趣和進度個別施教,讓林秉儀像小魚游到了大海。

那 是一所實驗性質非常高的小學,小孩子在上課,經常有專家學者和教育系師生在旁觀察。這些大人,倒成了林秉儀聊天的好對象。她小五時迷上了英國著名的理論物 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深奧難解的天文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等宇宙的起源,她就和觀察他們上課的大學生大聊特聊。

一個家分隔兩地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林秉儀小學畢業,再度被媽媽帶回台灣。父親任教的台南,只有南科一所公立雙語實驗中學,但「實驗」二字常讓人無語。

「一晚要寫75題的化學作業,隔天還有其他科的考試,」18歲的林秉儀,青春歲月就跟多數的孩子一樣,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裡經常感覺窒息。她心裡明白,她的夢想在台灣很難實現:她要做天文科學家,她要進NASA。

她自己列了一份美國大學名單,首選是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

二月,是香港各大學帶著高額獎學金,大舉到台灣搶高中畢業生的季節。面對全球搶人大戰,台灣名為「多元」的入學方案,愈來愈難搶到表現特出的學生,反而愈來愈殊途同歸,進入齊頭式平等、22K的死胡同。

「教改改來改去,大家只注重入學方式的改變,」清大副校長吳誠文觀察,教學方式長期被忽略。

台灣該思考的是,許多像林秉儀這樣的學生,為什麼無法在台灣得到適才適性的教育,未來勢必也難以為台灣所用。